拓展训练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重视
拓展训练的应用
拓展训练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拓展训练按照体验式学习的学习模式基本分成四个阶段: 经历——解释——归纳——应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关键在于体验过程, 重点在于学生进行归纳和彼此之间的交流, 即常说的分享。调查结果表明,
拓展训练分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程度认为非常重要的占 83%, 重要的占 15%, 由此可见, 分享总结是重中之重。高校教师应该重视
拓展训练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训练。笔者曾经和学生们共同参与了一次为期一天的
拓展训练, 感觉学生们热情高涨,在整个过程中, 大家都很投入。在小组讨论分享的过程中, 大家都很有感触, 结合实际生活谈了很多感想。因此, 师生共同参与其中, 使学生们更加重视训练的意义。
2.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高校开展
拓展训练课程需要借鉴社会
拓展训练课程的完整体系, 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高校的课程体系。
拓展训练的起源是培养人的心理素质和生存技能, 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领域, 发展至今已经有它自己独特的课程设计, 这些课程设计的总思路是以体能活动为引导, 以心理挑战为重点, 以人格完善为目的。因此, 高校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高校自身条件来制定
拓展训练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选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 使
拓展训练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在课程设置时,
拓展训练的个人项目要求充分发挥心理上的潜力, 经受一定考验, 大限度地完成活动指标。集体项目则要求全体成员共同建立良好的团体气氛, 以相互理解、信任、协作、融洽和默契来克服活动中的困难, 达到活动目的。
3.创新
拓展训练的形式
拓展项目的灵活性较大, 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课程内容, 拓展项目创新可以参考以下原则:设计的训练内容应具有非常规性。所谓非常规性动作就是不符合人们日常动作习惯的动作, 如手倒立等, 会使训练对象产生恐惧、刺激的感觉, 从而对训练对象的勇敢精神和自信心发展产生影响。如“拓展练习”中“向后背摔”等。
创设合作情景。
拓展训练多以集体形式进行, 人际关系呈群体多向性, 这种群体多向性的人际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因此, 在创编
拓展训练内容时, 对训练者提出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动作的要求, 创设合作练习的情景, 可以有效提高训练的合作度。
变换训练形式。人们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容易产生探求的欲望, 兴趣可以使练习者注意力集中, 情绪高涨, 产生愉悦的心情。如队列队形练习中的队形变换、徒手操的动作、游戏的规则等。
增加情景暗示。有些
拓展训练只要增加一些情景暗示, 就会使训练者充满兴趣或产生某种新奇感觉,从而使训练更为惊险刺激。如进行攀天梯或互助攀岩以及在平梯上作悬垂行进等内容的训练时, 训练者暗示训练对象现在是在通过万丈深渊, 训练所具有的心理负荷会有所提高。
4.增加高校体育拓展的训练形式
增加
拓展训练的开设形式, 可将
拓展训练作为体育必修课进行师资培养, 还可以作为体育选修课、公共体育选项课, 也可以将
拓展训练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内容之一。
我国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被学生认为是单调且没有创意的。学生在课程上不能够分的表现自己, 单一的课程教学如田径、体操、球类项目等体育课程, 不仅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 也难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设课程教学的要求。
拓展训练课程目的之一就是让体育回归自然, 打破过去体育课教学简单的“教”,置换以学生通过各种拓展项目主动地在体验中“学”,使学生学习各种技能, 用“生活的体育”导引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引导他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同时达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的要求。
5.建立拓展师资的培养体系
拓展训练课程师资培养体系的建立, 是决定
拓展训练课程开展的关键。高校资源与社会力量结合进行师资的培养, 一方面发挥高校的教育作用, 为社会
拓展训练提供师资保障的同时, 也为高校体育学生的就业指出了另一个方向。
6.充分挖掘高校开展
拓展训练课程的资源
高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高校
拓展训练课程, 在设备添置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
拓展训练资源。可以利用学校场地资源开发建设一些
拓展训练项目设施, 甚至建造攀岩墙、高空组合架等。同时, 高校与社会
拓展训练资源的整合, 可以有力地推进
拓展训练的可持续发展。